陈建国:《坚持以内涵提升和创新引领为核心的转型发展》
——陈建国书记访谈录入编黄达人力作《大学的转型》
继《大学的声音》、《高职的前程》、《大学的治理》三本访谈录之后,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又一本力作《大学的转型》,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书以黄达人到多所高校的走访调研为基础,收录了与最具转型发展典型意义的20所地方本科高校院长(书记)访谈实录。
在该书前言《推动大学的转型》中,黄达人在“推动转型,关键在于内涵建设”中阐述道,“地方高校应在办学定位上体现地方性、应用型;应把专业设置和调整作为体现应用型特征的主要抓手;科研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立足地方,立足行业,突出应用导向;要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转型过程中,还需要重要学科建设……”这与金沙官网转型发展的理念高度吻合,文中还多次举例介绍金沙官网典型做法。
书中与陈建国书记(时任院长,书中涉及之处为原职务)访谈录题为《坚持以内涵提升和创新引领为核心的转型发展》,全文近16000字。陈书记在专访中从“两次转型”、“走内涵提升为核心的转型发展道路”、“融入地方发展的应用型办学”、“政府引导下的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引领下的产教融合”、“坚定不移地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等方面阐述了金沙官网为什么转型、如何转型、转型的路径以及对转型的思考,既是对金沙官网转型发展的全面梳理,也为其他地方高校转型提供了思路和范例。
黄达人在后记中特别指出,“要感谢这20位受访者,他们怀有崇高的办学理想,有着深刻的办学理念,充满了办学激情,在探索和坚持应用型道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建设高水平大学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而他们的探索,对正处于转型的众多高校来说,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访谈录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访谈录全文:
陈建国:坚持以内涵提升和创新引领为核心的转型发展
要办出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关键是要有支撑地方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要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的发展道路,探索成立了具有鲜明行业背景的创新型行业学院,积极创建了资源共享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支撑和引领地方产业的发展。
黄达人(以下简称“黄”):陈校长,刚才去一些院系看了看,也听了你的简要介绍,金沙2004路线js5在转型发展方面成效非常明显,你们的工作也很有特色。我了解到,前几天,河南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现场推进会就在许昌召开,规模很大,影响很大。这次专程来访,主要想听你谈谈学校发展的思路,尤其是在转型发展方面的想法和做法。
陈建国(以下简称“陈”):黄校长,金沙2004路线js5是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许昌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42年,已经有73的办学历史了,2002年升本。升本前,学校一直是以师范教育为主,在河南省内是一所很有影响力的师范专科学校。升本时,我们没有改成“XX师范学院”,河南省同期升本的几所师专,只有我们是地名加学院。
当时地名加学院的高校还不多,很多老师不太理解,觉得这个名字不伦不类,甚至还有一点遗憾。既然叫金沙2004路线js5,不带“师范”了,那就要往多科性方向发展,我们就从这个需要出发进行专业布局调整。
应该说,刚升本的几年思路不是很清楚,是自发的调整。后来,面临教学评估的任务了,我们就开始自觉地思考学校的发展方向了,提出了“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要建设全面合格本科院校。通过教学评估之后,在思考今后发展道路的时候,刚好教育部提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问题,我们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思路和想法,契合了教育部的要求,我们信心更足了。我们明确提出了“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提出了要走以内涵提升和创新引领为核心的转型发展道路,提出了要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探索出了“立足地方、突出应用,政府引导、校企互动,产教融合、创新引领”的转型发展道路,形成了良性的办学格局,形成了良
好的发展态势,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两次转型
陈:其实我们升本以后一直在转型,以2012年教学评估为标志,可以把我们的转型分为两个阶段,或者说是两次转型。
黄:你们的第一次转型是怎么考虑的?
陈:第一个十年,主要是从师范专科向多科性本科的转型。升本以后,学校就开始探索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之路。2012年,也就是在学校升本十年的时候,我们通过了教学评估,这次转型任务基本完成。这次转型过程中,虽然也提出了应用型教育,但更多的是从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条件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考虑如何适应本科规范办学的要求、怎么符合教学评估要求的问题,是被动的转型。
黄:第二次转型你们又是怎么考虑的?
陈:教学评估之后,结合评估整改工作,我们开始思考学校今后该如何发展。学校开展了几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梳理今后的发展思路,我们提出要建设“理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部提出地方高校转型之后,我们又提出要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这是我们第二个十年的发展目标。
如果第一次转型是被动转型的话,那二次转型就是主动转型了。二次转型,更多的是从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发展规律,如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黄:你们是什么时候做出了转型的决定的?
陈:升本后我们其实一直在转型,我们以前是师范专科,升本后的定位是多科性本科。从专科到本科,由师范到综合,是一个比较大的转型。说这个转型是被动的转型,是因为政府把名字给你改了,不转不行呀。但最开始的时候,到底要把学校办成什么样,也不是太明确。应该说,我们第一次转型真正上升到自觉阶段,是从2006年开始的。
黄:最好能说出相对应的事件。
陈:2006年暑假,我们把全校中层干部集中起来,举办了一个研讨班,主题是“建设富有特色的全面合格本科院校”。应该说这个时候,我们的办学定位更加明确了,办学思路也清晰了。当时也没有明确提出“转型”这个词,出发点没那么高。当时我们已经升本四年了,也面临着教学评估,就是要结合教学评估的需要,对升本以后的工作进行梳理,理清今后的工作思路。当初就是这样,也没有考虑到学校转型,只考虑专业、师资、教学等如何适应本科教学的要求。这应该是一个节点。
黄:之前没有提到跟地方和区域怎么合作,怎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陈:也不是完全没有跟地方和企业的合作,我们有些专业在升本以前就跟地方企业有合作,比如物理学专业,升本前就跟许继集团有合作。只是原来的校企合作还是零散的,没有上升到那种高度,更多的是考虑怎么能通过评估。
黄:那之后呢?
陈:之后,我们就开始自觉地加强了与地方的结合,提出了立足地方办学。2011年,我们又举办了一次干部研讨班,这次的主题就是“服务地方发展、培育办学特色”,明确提出了立足地方办学、服务地方发展、培育办学特色的问题。
黄:从这个时候开始更加自觉地考虑服务地方的问题了?
陈:是的,开始切入服务地方发展的主题了,这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节点。
黄:这是评估之后还是评估之前?
陈:这是评估之前,我们是2012年5月接受的评估。评估之后,就在暑假,我们搞了一个干部研讨班。这个研讨班主要是结合评估专家提出的整改意见,思考今后的发展问题。之后,我们提出了要融入地方办学,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地方性和应用型”。
2013年暑假,我们又搞了一个中层干部研讨班,主题是围绕如何服务地方发展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这个班是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办的,是教育行政学院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我们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教育行政学院为我们安排专家做专题报告。单独为一个学校办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还是第一次。我们白天学习,晚上讨论,我们当时就召开党委会,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对院系设置进行了调整。学校转型大的“盘子”就是那个时候定下来的。
黄:那个时候教育部有没有提应用型转型?
陈:当时还没有。2012年底,教育部组织“应用科技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申报工作,我们也申报了,但那个时候还没有明确提出应用型转型,明确提出这个问题应该是2013年下半年。过去我们对转型的理解也有偏差,大家认为是个好事,但这个好事好在哪里?是不是要调整发展方向?有些以前做得很好的事情还要不要继续做?当时申报的时候,班子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我们的想法很简单,这个项目肯定有资金和和优惠政策,先拿过来再说。当时就是这样想的,后来对这个事情的理解才越来越深刻。
黄:你们的考虑是先把优惠政策拿过来再说,这确实是书记校长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陈:当时,我们也冷静地考虑了两点:一是不跟风不刮风,不能一哄而上,不能盲目地转;二是要有定力,学校已经形成的优势和特色,不能一说转型,就一股脑不要了。
黄:所以你们不应该算“响应教育部号召”这一类转型,是你们先做了,教育部再号召。我始终强调,应用型转型这件事情是各个学校自己先看到、先做起来的,教育部把高校探索出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推广。
陈:是这样的。比如学科专业调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一年只能上三个新专业,我们理工类专业发展到28个,不可能一两年做到,肯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黄:学校的发展,明确思路、统一思想非常重要,你们每年举办研讨班,这个传统非常好。
陈:这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一个“固定节目了”,每年暑假都要举办中层干部的集中研讨班,每年的主题不一样,都是围绕学校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讨。2014年暑假,我们研讨班的主题就是“推进转型发展”,研究讨论学校转型发展的规划。
走以内涵提升为核心的转型发展道路
黄:你们转型发展的规划已经出台了?
陈:2014年7月出台的,我们入选河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后就开始思考了。在总结升本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转型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是: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在转型发展上,我们突出了 “一个核心、两个符合”。“一个核心”,就是坚持以内涵提升为核心的转型发展,建设“立地顶天”的学科专业,培养“立地顶天”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两个符合”:一是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办应用技术大学,必须有高质量的学科专业支撑,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较强的服务发展能力,体现大学职能,彰显大学特色;二是要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坚持立足地方办学,服务地方发展,努力成为支撑地方产业升级的人才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黄:你刚才提到的“立地顶天”很有意思,能不能再详细讲讲。
陈:2014年1月,河南省徐济超副省长来金沙官网调研转型发展工作时提出,金沙2004路线js5要打造“立地顶天”的学科专业,建设品牌性应用技术大学。我们理解,“立地”就是要接地气,要掌握应用技术,融入地方,服务地方;“顶天”,就是要有高水平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具体来讲,在人才培养上,不能仅仅培养纯粹技能性、岗位指向较为单一的技术工人,要培养既掌握系统知识体系、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还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学科建设上,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以高水平学科支撑高质量、有特色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科技创新上,坚持校企协同创新,在结合实际的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多下功夫,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黄:有些学校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撵不上老本科也比不过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要“立地顶天”,这个讲得非常好。
陈: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也就是“三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地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的办学发展之路,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契合地方需要的特色专业群,着力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办学的“地方性”;二是坚定不移地走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发展之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办学的“应用型”;三是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发展之路,积极创建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探索成立具有鲜明行业背景的创新型行业学院,积极引进国外优质办学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突出办学的“服务性”和“国际化”。
融入地方发展的应用型办学
黄:刚才谈到专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你们从师范为主到理工为主,专业的调整你们是怎么做的?
陈:我们专业建设的思路是,坚持“理工为主、文理支撑、多科协调、强化应用、打造特色”的目标,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增强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吻合度,打造具有明显产业背景和一定优势的专业群。
黄:你们要往理工为主转?你们是师范的底子,这个难度不小呀!
陈:我们计划用五年左右时间,把工科类专业做到一半左右,理工专业在校生也要过半,我们是有信心的。一是许昌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许昌市虽然地方不大、人口不多,但是经济总量很大,产业特色也非常明显,装备制造、能源电力、超硬材料、发制品、食品等产业在全国都数一数二,许昌是全国最大的电力电器生产基地、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发制品生产基地,许继集团、黄河旋风、远东传动轴、众品、瑞贝卡等在全国、亚洲甚至全世界都很有名。许昌的重点产业就是我们要服务的对象,我们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努力打造特色专业群。比如,围绕许昌的装备制造产业,我们举办了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打造机电信息专业群;围绕许昌的食品加工产业,我们举办了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打造生物食品专业群。能源材料、土建园林、医药卫生等专业群也初步形成。
二是我们已经有了基础。虽然我们原来是师范的底子,但我们主动融入地方产业办学,理工科发展趋势很好,目前我们有57个本科专业,理工科专业是28个,文科类专业也都进行了应用型改造,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占90%以上。
黄:我想听听你们具体是怎么做的?
陈:主要有五项措施。一是新建,只要是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没有基础创造条件也要上,机械工程、风景园林、土木工程、食品工程、能源材料等新专业都是这样建起来的;二是调整,逐步停招那些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的专业,相继停招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政治学、行政学、物理学等专业;三是改造,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凝炼专业方向,突出专业特色,比如,化学专业突出药物化学方向,材料专业突出纳米材料方向,艺术设计突出陶瓷艺术设计方向;四是拓展,对传统专业进行延伸,培育相关的应用型专业,比如从原来的物理学专业逐步发展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从经济学专业拓展出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五是压缩,过去因为艺术专业学费高,我们艺术类招生规模比较大,最高的时候差不多占到三分之一,这两年正在逐步往下压。
黄:许昌也是个历史文化名城了,大家对《三国演义》很熟悉,很多故事都是在许昌发生的。
陈:看来黄校长对许昌也很熟悉。许昌是三国文化之乡,120回的《三国演义》,有57回故事就发生在许昌,河南省三国名胜古迹20个,许昌独占14个。许昌的钧瓷也很有名,钧瓷名列宋代五大名瓷之首。我们坚持融入地方文化办学,先后成立了魏晋文化研究中心、钧瓷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原民间舞蹈研究中心等,传承三国文化、钧瓷文化、中原农耕文化、中原民间舞蹈等,也都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些都是围绕地方文化来办学。
魏晋文化研究方面,在魏晋隋唐史研究、魏晋思想文化研究、魏晋文学研究、许昌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金沙2004路线js5学报》“魏晋史研究”专栏入选“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全国仅有58家高校学报入选。
在舞蹈研究和创作领域,音乐舞蹈学院加强对民间舞蹈的挖掘和整理,一批濒临灭绝的民间舞蹈艺术资料得以保留,还把民间艺术纳入课程体系,相继开设了《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中原民间舞蹈概论》等独具特色的课程,铜器舞、莲花灯等民间舞蹈艺人也被邀请走上讲台,对学生进行地方传统艺术教育,开创了我省高校民间舞蹈研究和教育的先河。音乐舞蹈学院创作的三个作品分获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金银铜奖,舞蹈作品《红旗渠故事》荣获金奖,这是河南省高校在历届“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中获得的唯一金奖。他们还编演了大型音乐舞蹈作品《魏武挥鞭》,已经成为许昌市的一个文化窗口。
钧瓷是许昌的特色,我们就瞄准钧瓷文化和产业发展,建设了钧瓷文化艺术馆,成立了钧瓷研究院,举办了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在钧瓷文化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合作的新路。
在中原农村发展研究方面,先后主办了两届“中原农村发展论坛”,承办了第八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们还建设了首家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入选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黄:关于科研方向的引导,你们是怎么定的?
陈:科研这一块,过去都是新建本科跟老本科院校学,基本上都是这个路子。这些年,我们调整了方向,就是突出应用导向。过去,老师们主要是围绕职称评定做科研、关起门来搞科研,成果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我们又没有,这一点必须改变。我们通过项目立项、科研奖励、职称评审等政策的调整,引导教师围绕地方经济的发展多做一些应用科研。
黄:你们都调整了哪些政策?
陈: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一个政策,教师承担横向课题经费在20万以上的,在职称评审上可以坐“直通车”,只要其他基本条件满足,就可以直接认定或推荐参加省里职称评审。这个政策过去是没有的。
黄:20万就可以了吗?
陈:过去我们的基础差,老师也不注重这些,承担的横向课题很少。政策一调整,老师们的积极性就起来了,形势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统计了一下,2014年全校一年拿到的横向经费、申请的专利比过去十年的总和还多。因为过去脱节,企业需要什么,我们不知道,现在打通了,所以成果就出来了。
我们的一些研发成果已经投入生产,经济效益很好。电气工程学院开发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光伏控制器、数字化电力线载波机等产品,实现产值1.2亿元。化学化工学院开发的药物中间体为企业创造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开发了系列新型盐产品,省盐业总公司在许昌投资5000万元的生产线即将投产。食品学院开发的紫薯系列产品已进入中试。
黄:你们过去也搞基础研究,也有一些好的成果。基础研究这一块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陈:我们刚刚开了科技工作大会,我们提出,要统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是对立的,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科技工作的主战场无疑应该是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的应用性研究,但也提出要为基础研究开一扇门、保留一扇窗。一些老师适合搞基础研究,该怎么做还怎么做,能做好就往继续前走。但导向是鼓励老师围绕区域经济的发展多做一些应用型科研,直接为生产一线服务。
黄:对,学校就应该有明确的科技导向,但又要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
政府引导下的政产学研合作
黄:这两年,特别是教育部号召以后,你们采取了哪些新的举措?
陈:我们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加快了速度,也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比如,在教师队伍转型方面,从2012年起,我们每年暑假都要举办教师培训班,分层次地对教师进行轮训。我们计划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连续做五年,根据学校的发展要求提出新要求。
还有一个措施,是与许昌市委市政府结合,实施了校地人才共建“双百工程”。“双百工程”,计划在五年时间内,学校分批派选100名教师到地方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从地方行业企业选聘100名专家到学校兼职,参与对口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研发平台建设等工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黄:这个力度是很大的。
陈:“双百工程”实施仅仅一年,就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一年来,我们外聘的兼职教授到学校共授课232节,开展技术专题讲座56次,指导课程建设45个,组建研发团队18个,合作开发项目38项,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实验室8个,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12个。学校外派的挂职人员共开展理论培训83讲,为地方和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283条,合作开展科学研究、项目研发、技术攻关103项。
把地方和企业的人才请进来,参与相关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双师结构”队伍构建、研发平台建设等工作,优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接轨。把学校的教师派出去,既为教师创造了实践锻炼机会,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地方产业发展,更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为地方和企业提供了科技服务。“双百工程”架起了校地合作的“立交桥”,把地方、企业和高校的资源、人才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促进了“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促进了校地校企之间的有效合作,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黄:办应用型教育,必须有“双师型”教师,这是基础,也是关键。教师的转型很重要。
陈:对于“双师型”,我们的理解也不一样。我们过去的理解,“双师型”就是让学校老师都拿工程师证之类的行业证书。后来我们发现,这实际上做不到。把企业的技术专家调到学校里面,那就不行了,他是工程师,自身的优势在企业里,来到学校之后,没有发展的潜力。所以我们现在的想法跟原来不太一样。我们教师队伍要由三部分构成:专业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技术专家。
过去,学校和企业需要脱节,我们有什么企业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我们也不了解。老师们下去以后,确实给企业解决了一些问题,不但政府高兴,企业也很高兴。我们有四个博士,企业想高薪挖到起,那肯定不行。企业在与我们的合作中尝到了甜头。
还有一个方面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包括刚才说的“双百工程”,也包括政府给予我们资金的支持,组织企业与我们签订合作协议等工作。
黄:作为一所省属院校,金沙2004路线js5在争取地方支持方面是如何开展工作的?这对其他学校的转型发展肯定有借鉴意义。
陈:过去我们也讲校企合作,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传统的校企合作,是自发的、分散的合作,靠的是学校领导和企业领导的个人关系,层次比较低,效果也不是太好。我们提出创建应用技术大学,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战略之后,原来的校企校地合作模式显然应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我们这一类新升本的高校,在转型发展的初期、服务能力相对比较弱的时候,政府的大力引导、政策支持和强力推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地方高校,要搞政产学研结合,必须有政府的主导。在这个方面,许昌市和金沙2004路线js5率先走了一步。
黄:地方政府能把支持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充分体现了政府主管的广阔胸怀和卓越见识。
陈:您说的太对了。像我们这一类的学校,要想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顺利前进,缺少政府的支持,有些工作就无法开展。转型发展需要政府引导,地方政府绝不能缺席。过去学校融入地方办学的意识还不够强,校地合作缺少一条纽带或是推手。所以,金沙2004路线js5转型发展的思路一确定,就得到了许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黄:许昌市对你们的支持具体来说都有哪些?
陈:2013 年12 月5 日,许昌市人民政府召开支持金沙2004路线js5建设应用科技大学动员大会,这是许昌市委市政府助推金沙2004路线js5转型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许昌市委书记、市长都到场了,市政府各局委、各县区领导也都参加了,省教育厅长也来了,市政府出面组织地方几十家大型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层次和规格这么高,企业也很重视。不是市政府的强力推动,我们要想拥有这样丰富的合作资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是在这个会议上,许昌市政府和我们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下,许昌市所有县区政府和我们签订了合作协议,许继集团、瑞贝卡集团、黄河旋风、众品食业等30多家地方大型企业和我们签订了合作协议,瑞贝卡集团与我们合作举办“瑞贝卡学院”。 正是这样一次大会,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校企互动的良好氛围。
有了政府的支持、组织、协调以及政策的推动,我们再去搞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就容易多了,企业的积极性高了,合作的领域广了,层次也高了。比如,在政府的引导下,学校和企业联合成立了九家协同创新中心,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学校和企业每年各投入1000万元,连续投入五年,也就是说五年内投入1.5亿用于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政府的投入,带动了企业的投入,投入的增加,必然能够大大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这样又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研发成果,促进企业和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样就实现了多方共赢,实现了良性循环。
前几天,市政府又与省教育厅签订了《共同支持金沙2004路线js5转型发展协议》,在我们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的倾斜政策。除了政策的引导下,许昌市政府也拿出了真金白银,五年内要投入3.3亿元支持我们转型,这个力度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没有许昌市委市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我们的转型发展不可能短时间内取得这么明显的成效,也不会这么顺利。
黄:许昌市政府对金沙2004路线js5的支持力度在全国恐怕都不多见。下面的问题就是,河南省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支持转型。现在就你们知道的整个省的情况,或者仅仅体现在咱们金沙2004路线js5的情况,省里面如何来做定位?有什么具体的政策?推进的办法有哪些?省里以什么样的引导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使得地市一级的政府加强投入?这都是我很关心的内容。
陈:省里多次召开关于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座谈会。前几天,河南省又召开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现场推进会,这个会就是在许昌开的,组织来金沙2004路线js5现场考察。
黄:明确了要以转型发展的模式?
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和现场推进会,我们主管教育工作的徐济超副省长都参加了,而且讲了很长时间。他分析了河南高校的结构,说师范院校太多,每年的师范生大概占到将近10万,严重过剩,地方高校转型,师范院校是重点,要往综合、应用转上一部分。另外,他提到,河南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弱,不能支撑新常态下GDP的正常发展,高校转型必须围绕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科技对GDP的带动作用。这是他非常关注的地方。
黄:对地方高校的转型,他有没有特别强调什么?
陈:2014年1月,徐省长第一次来我们学校调研时就说,他很担心我们一转型,就办成了高职。省里关于高校结构调整是四个层次,高职高专、应用型技术大学、特色性大学和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他明确地说,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和高职高专是不一样的,高职培养的是有一定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掌握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是技术为主。
黄:他说的这个很重要。省里是怎么支持你们的?
陈:省里面还在招生、学科专业、质量工程项目、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和职称晋升等六个方面给予倾斜,协议里面有。关于经费的支持,去年河南省拿出了1个亿专项资金,2015年要提高到4个亿,重点支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计划创建10所示范性应用型大学。这是省里面的,许昌市就更多了。
黄:能否具体说说许昌市是如何支持的?
陈:协议是这样,每年1500万,连续十年,前三年另外再给5000万元,等于是1.5亿加上5000万。
黄:这个名义是什么?
陈:支持金沙2004路线js5创建应用技术大学。
黄:就是应用技术大学,不是什么创建什么一流大学?
陈:不是。
黄:去年许昌市的支持资金实际到账多少?
陈:除了协议里明确的之外,再加上其他的专项资金,一共是4514万。市政府与教育厅签订的共建协议里,许昌市又承诺了1.3亿元。这1.3亿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用来支持金沙2004路线js5围绕龙头企业或行业,搞协同创新中心,市政府一年1000万,学校和企业再各投入1000万配套,一年3000万,连续五年支持。
黄:这个跟第一次那个协议无关?是另外加的?
陈:对。资金支持主要是三大项,协同创新中心是第一项,第二项就是支持以金沙2004路线js5以龙头的区域职业教育联盟建设。许昌有三个职业技术学院,政府让我们牵头搞一个职业教育发展联盟,以金沙2004路线js5为“盟主”,一共2000万,这是第二块。第三项是市政府统筹6000万,我们再投入1个亿,共同建设金沙2004路线js5综合文体馆。资金方面就是这三大块。文体馆放在金沙2004路线js5,市里需要的时候无条件使用,节假日对社会开放。资金方面就是这三大块。
还有一项,我们享受引进的人才,纳入许昌市人才引进计划,享受许昌市人才引进的同等政策。再一个,在基本建设方面我们按照许昌市有关政策,享受最优惠的待遇。
黄:明确是拿来支持建设应用技术大学?
陈:对。协议里面规定得很清楚。
黄:所以你们也没有因为被叫成应用技术大学,心里不开心?
陈:这倒没有。这是咱们自己愿意做的。最初的理解有偏差,当时还以为是变成高职了。
黄:叫你做高职的头,你有没有疑虑?
陈:那倒没有。成立职业教育联盟后,每个学校都要在这个联盟内定好位。我们的定位很清楚,就是当“盟主”,他们的高职生可以通过“直通车”来我们这里读本科。此外,我们的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基地也对他们开放。后来还有几所高职跟我们联系,问能不能加入我们,我们说可以。每个学校在联盟里的定位不一样,这一点很清楚,我们的地位很清楚。
我给你讲个事情,去年一年内,徐济超副省长两次到金沙2004路线js5专题调研,第一次是1月份,第二次是11月份。第一次还担心我们转成高职,第二次来,他非常高兴,说我们已经成为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的成功典型。一位副省长一年之内能来我们学校两次,本身就代表了省政府对学校的大力支持。
黄:省里的思路是非常对的,市里对你们支持力度也很大,能给你们提供这么丰富的政策资金支持,让我们很感动。
陈:我们的探索实践得到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今年1月6日河南省在许昌召开全省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现场推进会,省发改委、编办、财政厅、教育厅、工信厅、科技厅的领导,部分省辖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还有全省36所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和新建本科学校参加了会议。徐济超副省长充分肯定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地方全力支持高校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之路,要求在全省务实高效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形成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地方政府大力支持、高校积极主动转型的工作机制。
创新引领下的产教融合
黄: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你是如何理解的?
陈:我的理解,地方高校的转型必须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融入地方办学,要打好“地方牌”,说好“地方话”;二是突出创新引领,必须要牢记大学使命,注重以科技创新支撑、驱动和引领地方产业的发展。
黄:应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高校并不意味着低水平,应用型高校一样可以办出高水平。
陈:要办出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关键是要有支撑地方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要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的发展道路,探索成立了具有鲜明行业背景的创新型行业学院,积极创建了资源共享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支撑和引领地方产业的发展。
黄:应用型高校培养学生,必须考虑社会的需要,与行业的需要衔接,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有用”。
陈: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必须与地方产业的发展相衔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必要途径。我们探索成立了具有鲜明行业背景的行业学院。比如,发制品是许昌的四大特色产业之一,许昌市发制品企业达200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产品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200多亿,发制品出口额占全国的55%,是全国最大的发制品生产基地。我们与发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许昌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瑞贝卡学院”,围绕发制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管理产业链,开设发制品设计、发制品营销等专业,直接为发制品行业服务。
瑞贝卡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非常明确,就是要面向发制品行业,培养熟悉发制品生产过程和经营运行的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组织企业技术骨干全程参与瑞贝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训。
瑞贝卡学院和企业合作开发了十门特色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全国高校唯一的,课程内容直接对接发制品生产过程,聘请发制品企业一线专业技术骨干直接授课,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并掌握实用的技能。再比如,我们的土木工程专业和河南万里路桥集团合作办学,开发了国内高校第一门《公路养护》专业课程教材,万里路桥的专家为学生讲课,把课堂搬到工作去讲,效果非常好。
校企合作育人、产教融合,课程结构对接企业行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流程,最终实现了“学校教的和学生学的”适应“市场要的”。
黄:今天去看了学校几个很典型的点,瑞贝卡学院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它合作的对象是龙头企业。但是我跟你合作,并不是为你企业服务。我跟你紧密结合,但我是为行业服务,这个定位是对的。应用本科不是只给一个行业服务,而且再大的龙头企业也能成为他的附属品。跟企业合作,学校要努力做到在这个行业里面有话语权,连定标准,都统统参与。学校怎么会想到这么一个定位?是怎么考虑的?
陈:这个想法很早就有了,我们跟企业合作,就是这样定位,不能被某一个企业牵着鼻子走。所以我一直主张,搞应用技术大学要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但决不吊死在一棵树上,要瞄准一个行业,是为一个行业服务,不能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合作,简单地为一个企业去培养人才,那样是没有前途的。整个教学计划的制定不是单纯地为一个企业服务,而是为整个行业服务。
黄:这个定位很重要,有的高职学校干脆把企业搬到学校,还要把企业文化直接引到学校里面,整个学校就是按那个企业来的,连它的课都是。高职这样做,我也存有质疑。
陈: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瑞贝卡学院虽然以企业冠名,但实际上是面向整个发制品行业的,培养的人也没有针对哪一个企业。行业学院也打破了过去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它既跨学科又跨专业,靠一个二级学院做不好这个事。需要化学化工专业的,必须通过化学化工学院;要有艺术设计的,需要美术学院;要市场营销的,需要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这一块,需要外国语学院。是把几个学院整合到一块搞的。
黄:它是一个全新的组织?
陈:全新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甚至课程设计都是创新的,对我们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在瑞贝卡学院成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主要由中国发制品行业协会、全国规模以上发制品企业、金沙2004路线js5和许昌市政府相关部门。中国发制品行业协会会长、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有全担任名誉理事长,我担任理事长。作为瑞贝卡学院的咨询机构,理事会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黄:它现在的毕业生出来都做什么?
陈:目前还没有毕业生,2014年才开始招生。我们还计划成立汽车学院、钧瓷学院、风景园林学院等行业学院,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是有技能的技术人才,而不是简单的操作工人,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面的调整,我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一说“应用型”就加大实践课比例。我们现在文科实践课大概占总课时25%,理工科的实践课大概占30%,这个标准就差不多了,不能让学生大部分时间待在工厂。
应该说我们现在对这个东西理解得很清楚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企业的生产线引到学校,或者在企业建个实训基地,让学生去“拧个螺丝”。我们注重的是和企业在研发环节的合作,让教师和学生参与进去。
黄:培养的学生有创新能力,首先就要求教师有创新的能力。而且,高校要在地方产业发展中起到支撑作用,能够持续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谈得上高水平。
陈:我们注重的是“立地顶天”,“立地”就是要接地气,要融入地方、服务企业,“顶天”就是要有“高大上”的研发成果,能够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创新引领”。学科建设、创新团队和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我们没有放松。目前我们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省级创新团队,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各有1个,还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等。
黄:高职院校不注重这些,应用型本科如何没有高水平的东西,就支撑不了学校的发展。你们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陈:最主要的就是刚才讲的行业学院,还有就是协同创新。我们瞄准许昌市的主导产业,和地方重点企业合作,成立了智能电网、超硬材料、食品质量控制等九个协同创新平台,都是直接面向区域重点产业的,大部分都是高端制造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中心。这九个平台都是校企协同的,不是我们自己单独成立的。
我们的行业学院也不仅仅是为行业培养学生,也有协同创新的任务。比如瑞贝卡学院,他们与瑞贝卡公司、国家发制口及护发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合作,共同组建发制品生产协同创新中心,着力开展发制品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技术、新助剂和新工艺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加强高附加值和功能性新产品的研究设计,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瑞贝卡学院还正在筹办发制品专业期刊。我们的计划是要把瑞贝卡学院打造成四个中心:发制品行业人才培养中心、发制品企业员工培训中心、发制品新产品研发中心和发制品信息交流中心。
黄:我对这个特别欣赏,科研最重要的手段要把科研平台建在校内。
陈:共建实验室也有几个。原来我们希望实验室对社会开放,提供一些服务,但后来我们觉得没有必要。为什么?我们将近2个亿的实验设备,单单用来教学科研有点浪费,服务社会收费又很少,连正常的维修费都不够。后来我们改变了思路,和企业共建实验室,这些设备教学也能用,企业也可以用,企业的研究发中心就在这儿,我们的设备既能教学,又能生产。
黄:投资是双方解决的,那将来的知识产品,在产权方面有界定吗?出成果算谁的?
陈:专利肯定是学校的。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一批成果,有的已经是很大的产业,有的是靠他们的技术去催生一个产品。比如,食品学院研发的食品检测试剂盒,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信息工程学院研发的工业机器人高精度减速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研发成功了低空遥感无人机,它的空间信息快速处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些产品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一旦推向市场,都能够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
黄:也要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研发中。
陈:这九个项目都有企业的人常驻,而且都有老师和学生参与研发项目,没有学生参与就没有意义了。我们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和实验室,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项目研发,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学生先后获得5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0余项,效果也非常好。
黄:不在于研究成果的水平是高还是低,也不是说解决技术革新问题才叫有成果。也不要说理论坚决不做,这也不对。我们应该这样回答,以应用为导向就对了。我觉得这一条应该强调,不要以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值钱,应用研究就不值钱。应用导向的研究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我们产业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中山大学也在做应用问题,道理都是一样的。往往把应用理解为低水平,这是错的。
陈:我们有一句朴素的话,和综合性大学比,我的拳头没你的大,但是伸出一个手指可能比你长,在某一点上我们能做到最好。
黄:应用型本科学校科研上要鼓励应用导向的,不要认为水平高就可以做,是不是仅仅为了发表文章,我认为可以很清楚地区分开来。
陈:现在定位比较明确了,我们的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可以做“高大上”的项目,但更强调要接地气。
坚定不移地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黄:对于转型,你还有哪些思考?
陈:和有行业背景的院校的转型相比,我们师范类院校的转型,难度要大得多。学校转型的框架基本上已经构建好了,下一步,我们将抓好几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一是以“双百工程”为平台,深入实施校地人才共建,全力推进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二是以行业学院为基础,深入推动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建成一批特色专业群,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三是以协同创新平台为抓手,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应用技术研发,提升科技和文化服务能力。我们要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构建起以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为核心,与区域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文化高度融合,具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把学校建设成为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和先进技术转移基地。
黄:千万不要把应用本科看成是低水平院校。
陈:应用型本科既不能是高职高专,也不能总是往上走,你要定好位。应用型本科不能盲目,不能办高职高专,还要符合地方特色。抓住了机遇,就能上一个台阶;你定位没定好,抓不到这个机遇,那就办不好学校。我们就是要办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做好这个定位以后,我们把奋斗目标具体提出来。我们自己感到,我们的探索原则契合教育部的要求和部署,也契合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做得很扎实。
我们认为,大学已经不仅仅是“象牙塔”,我们培养的学生如何实现顺利就业,学科专业设置如何对接地方建设,都是大学必须考虑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大学职能的定位问题。许昌市政府已经把金沙2004路线js5放到许昌市的发展规划里面去了,同样,金沙2004路线js5也应该把自己的发展放进去了。
黄:陈校长,你把学校放在许昌的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环境下,来考虑学校的发展,这才是“转型”的本质。在我看来,如果说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的第一次“转型”是以高等教育规律为依据,那么第二次“转型”则是把学校放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中。“转型”的本质,是服务面向、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的转变。不仅仅是学校自身的发展,也是在目前的环境下考虑学校与地方的融合与发展。今天来金沙2004路线js5很有收获,对于我而方,是调研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工作的加油站,我认为,金沙2004路线js5的做法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应用型高校未来努力的方向。(全文转载自黄达人《大学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