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
1. 张建平
《Ultrafast Dynamics of Charge Photogenerationin Polymer Solar Cells: Effect of Polymer Side Chain》
2. 林 隽
《Development of Narrow Band Gap Semiconductors with a Deep Valence Band as Efficient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sts》
3. 于安池 《石墨型氮化碳的光物理性质研究及其与光解水产氢性能关系初探》
4. 王亚培《基于聚合物光热转换构筑红外传感器》
时间:2015年4月13日(星期一)上午9:00-12:00
地点: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会议室(A4楼三楼)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科研处 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
2015年4月10日
附专家简介:
张建平教授: 1985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1990年9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系光电子技术研究所,获工学硕士学位。1992年12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4月–2001年3月在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理学部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4月–2006年3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4月至今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凝聚态科技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2006年3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物理化学学报》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光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理工分会副主席。主要从事生物、化学等复杂体系分子动态结构研究。研究兴趣包括(1)生物和化学体系中的电荷转移和能量传递动力学;(2)天然抗氧化剂自由基反应机理;(3)激光光谱学新方法。主要科研成果:建立了国际一流时间分辨光谱大型技术平台;发现细胞色素Cytb6f中超快传能过程、核心复合物LH1-RC结构变化对传能的影响;揭示了类胡萝卜素、异黄酮自由基反应机理,发现二者在脂/水界面的协同抗氧化剂效应;揭示了铕配合物单重态光敏化机制,并发现双光子敏化特性;在发光纳米结构和高分子、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等方面获重要成果。近五年来发表SCI论文60余篇。
林隽教授,198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8-1996年为深圳大学应用化学系讲师;2000-2002年为美国Clemson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02-2004年为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创新署项目经理;2005-至今为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催化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非均相催化技术在空气和水污染的治理、各种纳米无机结构材料和催化剂的合成,表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可见光引入金属-金属间电荷转移的新型光催化剂设计与研究”和“钙钛矿型氧化物固溶体SrTi1-xMO3-d的可见光响应和可见光催化氧化有机物行为”两项。
于安池副教授 ,1994年于山东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2002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Boulder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2005年在美国东北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至今为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副教授。主要进行“运用飞秒激光光谱技术探讨复杂化学和生物反应的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本质”的研究。研究体系包括:(1)生物标记荧光分子光致电子转移过程的超快光谱研究;(2)小分子配体与功能蛋白分子相互作用的动态结构研究;(3)离子液体的特殊性质及其对重要化学反应的影响研究;(4)石墨相氮化碳的光物理过程与其光催化活性关系研究。
王亚培特聘研究员,200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同年保送到清华大学化学系,并于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师从张希院士;2009年-2011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为Joseph M. DeSimone院士;2012年2月加入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担任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两亲性调控与可控微乳液制备、近红外光热转换及微纳加工制备光学器件的研究。